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古诗文赏析 >

王士禛《题赵承旨画羊》原文赏析

<<回目录

三百群中见两头,依然秃笔扫骅骝。朅来清远吴兴地,忽忆苍茫敕勒秋?南渡铜驼犹恋洛,西归玉马已朝周。牧羝落尽苏卿节,五字河梁万古愁。

【赏析】

这首诗是王士禛看了赵孟頫所作的《画羊》图后,有所感触而写的。赵孟頫 (1254—132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浙江湖州吴兴县人,本为宋朝宗室后裔,但宋亡后却被元朝征召做了翰林学士承旨,因称赵承旨。他的仕元,引起了当时和以后不少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不满,并影响到对他的书画的评价。其实,他对于赵宋王朝并未忘情,时时通过图画有所表露。这首诗,就是通过叙写赵孟頫借画羊暗示不忘赵宋之情,表现了对画家的深刻理解,也含蓄地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故国之思。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在于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使诗意步步深入,把画家通过画羊而隐含的故国之思,表达得曲折深婉而又浓郁感人。

首联按照一般题画诗的惯例,从图画本身写起,再现画面: “三百群中见两头,依然秃笔扫骅骝。”“三百群”是用《诗经·小雅·无羊》中“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之意,极言赵孟頫画羊之多,而这幅画中的两头却又显得格外突出(“见”同“现”,突出之意)。这第一句就满含赞叹之意,虽然没有具体描写画面,但那两头羊的栩栩如生,已经尽在不言之中了。第二句接着称赞赵孟頫画羊的技法,简直就是杜甫在《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所说的“戏拈秃笔扫骅骝(骏马)”,随便拿着一支别人已经不用的秃笔乘兴一扫,骏马就活现出来,全不费力,只如游戏,那技法真是达到了心手相应、炉火纯青的地步。诗中借用杜诗,也是在用唐代著名画家韦偃来比赵孟頫,可见推崇之高。句中“依然”二字,是说赵孟頫画这两头羊,仍然用的是画马的笔法,可见作者先就见过赵孟頫画的马,早已倾倒之至,而今重睹《画羊》图,又一次受到了强烈的艺术力量的感染,这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两句好像客观描写,只指出了羊的头数和笔法,而赞叹之意却溢于言外,诗人欣喜不已,拍案称绝的神态,也如在目前。

按照有的题画诗的写法,接着还要具体描写画中情景,然而作者却到此为止,透过一层,通过自己的联想,来追索当时画家的心情,以抒发感慨,寄寓沉痛的故国之思。

“朅来清远吴兴地,忽忆苍茫敕勒秋?”“朅(qie)来”,即何来;“敕勒”指北朝乐府民歌《敕勒川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中唱出了塞外牛羊满地的游牧秋色。作者在认真审视图画,深入探求画家的创作意图时,忽然若有所悟地自语道:“赵孟頫为什么在山水清远的南国之地吴兴,忽然想到要通过画羊来描写塞外的苍茫秋色呢?”两句表面是疑问,而内在的意思却是肯定的,那就是说,画家之所以要在南国画塞北的羊,显然是别有寄托。接着,到第三联,作者就进一步探索画家的寄托:“南渡铜驼犹恋洛,西归玉马已朝周。”两句各用了一个典故。上一句“南渡铜驼”,据《晋书·石虎载记》,后赵君主石虎建都邺城,把洛阳的两只铜铸的骆驼移到了邺地。下一句“西归玉马”,据李善注《文选》:“《论语比考韱》曰:“殷惑女妲己,玉马走。’宋均曰:‘……玉马,喻贤臣奔去也。’”玉马是比喻贤臣,谓殷纣王宠信妲己,淫乱昏政,贤臣都逃到周地去了。这两句是用铜驼和玉马比赵孟頫,说他身虽仕元,而心却依然怀恋赵宋故国。这就含蓄地指出了作画的动机,看来画的是普通的羊,而其中却深藏着政治意义。最后一联,作者再进一层,彻底揭示了画中蕴藏的沉痛的感情:“牧羝落尽苏卿节,五字河梁万古愁。”句中用了《汉书·苏武传》的典故。苏武字子卿(即“苏卿”),汉武帝时为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北海。单于叫他牧羝(音di,公羊),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回汉。苏武牧羊十九年,起卧都持汉节,以至于节毛都脱了,至昭帝时,汉与匈奴和亲,苏武才得归,汉朝的降将李陵为他送别,作五言体诗(即“五字”)《与苏武诗》,有句道:“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留下永久不尽的哀愁。这两句以苏、李作对比,赞扬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言外之意是说,赵孟頫画羊,就是意在褒扬苏武坚贞不渝的高贵品质,从而流露出自己不忘赵宋,永怀故国之念。诗歌一步步推进,在环环紧扣中,至此使诗意显得十分婉曲深邃,在沉痛中含着悲愤,充满着深沉的激情。同时,最后以“牧羝落尽苏卿节”一句点出羊,与首句“三百群中见两头”的羊相照应,全篇显得结构完整,使诗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而又充沛饱满,在委婉曲折中显得笔力千钧,这在王士禛的诗作中,是不多见的。

整首诗用典较多,但没有獭祭之感和生硬晦涩之病,都比较贴切而又自然。通过用典,开拓了诗的境界,使笔墨不只停留在一张画上,而是地北天南,古往今来,纵横驰骋,这样,大大丰富了诗意,加深了感情,使得全诗既不乏鲜明的形象,而又具有深刻的思想。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