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从孙观察公奉差淮安纪行十六首(选一)·张謇
湖田处处鸭阑遮,一片菱花间藕花。
养得鸭肥菱藕足,一年生计抵桑麻。
【赏析】
此诗作于同治十三年(1874),时诗人年二十三岁,尚未入仕。是年二月,他应聘赴江宁(今南京市)提调知州官署,充文书之职。聘者为孙云锦,安徽桐城人,以道员充任提调知州,诗题称“观察”,是对道员的尊称。五月,诗人“随孙先生勘淮安渔滨河积讼案”(《张季子九录·啬翁自订年谱·同治十三年条》),故谓“奉差”而去淮安。沿途为诗以“纪行”,凡十六首,此选系第十一首。诗人虽后来于光绪二十年(1894)春试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但其后进入商界,成为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有影响的立宪派。本诗虽作于诗人的早年,但从中已可知诗人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实有别于一般埋首书斋的文人,而表露出一种经济眼光,初显日后成为实业家的端倪。
从此题组诗内容来看,系记自江宁渡江沿运河北行至淮安的经历。此选前一首诗,记露筋镇至高邮一带河湖之景。运河傍高宝湖北上,诗人一路舟行,饱览湖河田野风光。故此诗首二句,即记“湖田处处鸭阑遮,一片菱花间藕花。”诗人眼中所见之景,是湖田处处鸭阑,遮满湖塘,可见农户养鸭之盛;而湖面菱与藕间杂放花,亦可见一片繁盛之景。诗人记述农家放鸭、种菱、养藕盛况,非是文人雅习所致,而是注目于农家副业的实利。故至第三、四两句,乃谓“养得鸭肥菱藕足,一年生计抵桑麻。”养鸭种菱,利在何处?即在副业之获利,胜于务农之种植桑麻。种桑植麻,亦农家之有利可图的经济种植副业,较之稻麦种植,获利犹多。但在诗人以经营眼光看来,一年一熟的种桑植麻,生息之利有限,不若充分利用湖广河深的地理之便,大面积养鸭、植菱、种藕。算来这笔收益,一年可抵种植桑麻之利,一旦“鸭肥菱藕足”,此地能不物阜民丰?
晚清社会处于“门外开放”时代,“同光新政”正在朝野呼声中始推行,办厂、开矿、筑路、经商遂为一些命官、士子、商人所乐道的热门话题,此盖晚清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必然趋势。此种思潮尤盛于东南沿海。诗人亦受时风的影响,而目光尤其敏锐,能从湖田农家的美丽风光中,生出地尽其便、人尽其力、发展副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务实求利的观念。但其为诗,也不乏诗情画意,颇具农家生活情趣,足成一幅湖田风情画。此类诗,当时或以为是不合风雅的伪体,但今日看来,实是胜过附庸风雅之作许多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