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诗歌 > 诗词鉴赏 >

杜甫《秋兴八首(一)》赏析

<<回目录

【原作】

秋兴八首(其一)——[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秋兴(xìnɡ):因秋起兴,触景生情的意思。本篇为《秋兴八首》之第一首。

玉露:白露,这里指霜。

凋伤:秋天霜降枫林,因之衰败零落。

巫山巫峡:“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沿江壁立,绵延一百六十里,即为“巫峡”。

气萧森:秋天气象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写因见江间的波浪想到塞上的风云。江间,指巫峡。兼,连。塞上,指巫山。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离开成都后,原想尽快出峡,不料去年秋留居云南,今年秋又留居夔(kuí )州,见到“丛菊两开”。“两开”,也可作在夔州第二次看到。他日泪,意思是因回忆往昔而流泪。一系(jì),紧系,永系。故园心,指回家的希望,或回家的心情。“开”、“系”都双关人和物。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两句写暮秋游子的思乡之情。催刀尺,赶制冬衣。急暮砧(zhēn),黄昏时捣衣裳的砧声很紧。

【古诗今译】

时已深秋,几场白露过后,漫山遍野殷红的枫叶也纷纷凋落了,整个巫山、巫峡也变得日渐萧瑟和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仿佛与天相连;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几乎与地面相接。秋菊两度盛开,我还仍然漂泊在他乡,不禁又一次伤感落泪;孤独的小舟,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情思。天渐渐冷了,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离家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白帝城上捣衣的砧声也一阵紧似一阵。一年又要过去了,思念故乡的情怀更加深沉,更加急切。

【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公元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值深秋季节,几场严霜过后,漫山遍野殷红的枫叶也已经凋零败落了,巫山、巫峡也渐次变得萧瑟阴森一片。作品起笔开门见山,既点明了季节、地点,又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的秋韵、秋色、秋气,为作品全篇定下了一个萧飒衰败的基调。《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仿佛与长天相连;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几乎和大地相接。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的景象和心中的景象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天地之间,出处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这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已经两度盛开,我仍然还在他乡漂泊,不禁又一次伤感落泪;孤独的小舟,始终都牵动着我强烈的故园情思。这一联是全篇重点所在,是诗人表达思乡深情的中心句子。“丛菊两开”,是因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所以说“丛菊两开”。实际上诗人的意思就是告诉读者,菊花已开过两次,也就是时间已经过了两年,还是没能回归故园,所以不免要对菊掉泪。两度菊花开仍然还不能回归故园,那孤独的小舟怎能不时刻牵动着诗人的那颗思乡之心呢。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天渐渐冷了,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离家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白帝城上捣衣的砧声也一阵紧似一阵。一年又要过去了,思念故乡的情怀更加深沉,更加急切。“催刀尺”,即催动刀尺,通俗点儿说,就是催促妇女们赶快赶制御寒的衣裳。“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隔江对岸都清晰地听得到。“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