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史书 > 鲜卑帝国传奇 >

立子杀妻

<<回目录

第五十五章立子杀妻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这是多少开国之君发自肺腑的慨叹,远的不说,就说眼前,新中国建国五十八年,有人竟将现今中国称之为盛世,多可笑、多荒诞的话,假若你呆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的豪华别墅、宾馆里,你还就真在盛世中。如果你到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兰州、新疆、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广大农村去实地考察一下的话,你就不会发出如此大言不惭的话。如果你再到美国、日本、欧洲、北美等地去转一圈的话,你会感觉到一边是美丽的天堂,一边是平凡的人间,聊以自慰的是,我们还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疫病横行的地狱。

贫富不均、地区差距、道德沦丧、思想空虚、贪污常事、农民低保无着、工人生活窘迫,难道这就是所谓盛世?任重道远,何时我们的人均收入能够赶上美国、日本。五十年?一百年?一千年?我们距离盛世还很遥远,努力吧!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们的优秀干部难道比不上一个拓跋圭,今人难道比不上古人?拓跋圭为拓跋鲜卑人打下中原,获得无尽的财富,为国家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改变野蛮落后的部族统治,向新型的社会转型,费尽心力,几近疯狂。

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拓跋圭举步艰难,对拓跋贵族的妥协难以获得认可之后,拓跋圭果断地站在先进社会一边。晋朝灭亡,楚国建立,晋室宗亲司马休之等人准备投奔北魏,到了陈留分为两路,刘轨、司马休之、刘敬宣等人投奔南燕,袁虔之、刘寿、高长庆、郭恭等人投奔后秦。拓跋圭一开始的时候听说司马休之等人打算前来,非常高兴。左等也不到,右等也不来,差人一打听,人家说:“魏朝声威远被,所以司马休之等人都打算来归附。但是,不久又听说崔逞被杀的事,因此改变主意。”拓跋圭深深懊悔自己杀了崔逞,从此以后,读书人即使有什么过错,也能得到宽容和优待。此事对拓跋圭刺激很大,北魏若想赢得人心,成为一个强国,决不能走游牧文明的道路。他下定决心催促鲜卑社会加速封建化,在急剧变化中,拓跋圭与拓跋贵族的关系极其紧张。

维持封建皇朝的统治,必须保证君权,拓跋圭意识到最可能威胁到皇位的,不是汉人,而是鲜卑贵族。拓跋珪设立候官,以刺探臣下的活动。所谓候官相当于国家安全局一类的机构,象美国联邦调查局、英国的军情六处、苏联的克格勃等等。

拓跋圭通过候官着手剪除对他帝位有威胁的拓跋亲贵和部落首领,让人领略到他的铁石心肠。削除曾在柏肆之役图谋自立的司隶校尉、毗陵王拓跋顺的职务;以醉酒乱对太原公主失礼为由,将战功赫赫的常山王拓跋遵赐死;以奢豪喜名的罪名处死平原太守、素和部首领和跋,并诛其全家;中垒将军邓渊的从弟尚书邓晖与和跋关系很好,拓跋珪又将邓渊赐死;候官报告说,庾部首领、名冠诸将的司空庾岳和中山太守、莫那娄部首领莫题“服饰鲜丽,行止风采,模仿人君”,拓跋圭毫不手软,将庾岳杀死。然后,派人手持当年窟咄之乱中,莫题献给窟咄的那支箭给他看,问话说:“三岁牛犊,能胜重载否?”莫题父子对泣,一家被嘲弄后灭族。

羁押在秦国的贺狄干做为战俘交换回到平城,拓跋圭伐秦期间曾遥封贺狄干为襄武侯,加秦兵将军,此时竟然发现他的语言衣服,和羌人一样,认为他看不起本国文化,下令处死。

贺狄干的死纯是加强意识形态的需要,其他人的死则是对新型北魏皇朝造成威胁。部落首领纷纷被杀,拓跋珪与部落贵族的斗争进入白炽化。恐惧、不安和过度的紧张使得拓跋珪烦闷多疑,神失常。

拓跋圭恋上寒食散,寒食散是药石,燥,有春药功效,必须心境平和,寒食散促使魏晋士人形成一种平和、豁达的格,不轻易动怒。生野蛮、剽急的北方蛮族人学不来,他们服用,非但起不到神智清明有益一方面的作用,反而导致坏的副作用变本加厉。拓跋圭在太医令羌死后,“药数动发,”情更加狂燥,喜怒无常。有时几天不吃饭,有时通宵不入眠,追想自己平生成败得失,自言自语,喋喋不休。

北魏境内不断出现自然灾害,受东汉谶纬之学的影响,拓跋圭深信天人感应之说,把灾变归咎于臣下,认为他们没有尽到人臣职责,觉得朝官和内侍,都怀有恶意。整天疑神疑鬼,每当文武百官上前启奏国事,他都往往会记起你过去犯过的错,突然杀掉你。如果有人面色稍变,或呼吸不匀,或步履不稳,或话语出现错差的,就会怀疑你们是不是心中有鬼,居心不良所以才表现在外表上,有时会亲手把人刺死,皇宫天安殿前,每天都摆放着被处决的死

北魏开国重臣穆崇忧虑死去,势单力孤的拓跋仪见拓跋珪象疯狗一样,丧失理智,害怕他记起前次政变,自己难逃一死,逃亡外地,被抓获,赐死。朝廷中人人朝不保夕,官员们苟且偷安,魏都平城盗贼公行,人迹稀少,根本没有人处理政务,也没人汇报工作,离他远远的。唯独吏部尚书崔宏之子、著作郎崔浩恭敬殷勤,不稍懈怠,有时整日不归家。崔宏也小心谨慎,既不得罪,又不献媚取,故父子安然,得以免祸。拓跋珪成了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北魏政局,岌岌可危。

拓跋圭外表狂燥,头脑中的思路格外清晰,在君位传承问题上,继承、发扬了一种残无人道却行之有效的制度,“立子杀妻,子贵母死”。此项制度为汉武帝用来防止母后干预朝政及外戚家族作乱所发明,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担心“主少母壮”重蹈吕后复辙,便以“屡违圣意”为由,把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囚禁于云宫。钩弋夫人忧困而死,汉武帝深感内疚,在甘泉宫前建“通灵台”以表怀念。

“子贵母死”在汉朝,仅仅施行了一代,在北魏,做为一条铁的律令,被七代君王严格冷酷地执行,自道武帝拓跋圭末年到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60年间,共有五位皇后残死于这条野蛮的诏令下。那么,究竟什么原因促使拓跋圭定下这条冷酷无情的政策呢?难道他真的神分裂了吗?难道北魏数任帝王都是疯子吗?

母以子为贵,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中,诸皇妃以生儿子为荣,母亲为儿子能继承皇位,对老皇帝争献媚,费尽心机,一旦儿子立为太子登上帝位,母亲便被尊为太后,享齐人之福,荣耀无边。这种情况,在北魏宫廷不存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圭立下的规矩是,立太子先杀其母。试想还有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呢?以至于魏书中如是记载:“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

拓跋圭立长子齐王拓跋嗣为太子的同时,将太子的母亲,与他一起患难与共的妻子独孤刘氏赐死,并对太子解释说,这是效仿汉武帝防止母后专权,为国家作的长久之计。果真仅仅是效法古人吗?拓跋圭没有其它的想法吗?

当然有,北魏皇朝这条制度并非拓跋圭首创,他无非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已,早在拓跋部从林地走向草原,杀妻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鲜卑山下来时的拓跋部很弱小,历代可汗通过与草原其它部落通婚壮大自己,为不被比自己强大的联姻部落吞并,总是先联姻,随后发生战争,可汗们的妻子成为牺牲品。

拓跋圭注重本族历史,即便在与汉族进行融合,向农耕文明转型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拓跋部是蛮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经验就是故事,由故事演变出来的世代传唱的歌谣。北魏开国,拓跋圭把拓跋部中流传的歌谣,集中起来编成“代歌”,也就是“燕魏之际鲜卑歌”,后来进入北魏乐府,称之为“真人代歌”,掖庭中晨昏歌之。歌词内容是“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这是一部绝好的拓跋史诗,可惜它以汉字写鲜卑本音,鲜卑人懂,别人却不懂,以至于未能流传下来。

我们前文讲过的,“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的谚语便揭露了这段史实,诘汾可汗的妻子天女不是回天廷,而是被杀;力微可汗不是没有舅家,而是全族被灭。到了猗X和他的妻子祁氏时代,祁氏凭借强大的后族和分裂后的拓跋联盟,先后立自己的两个儿子为部落联盟首领,干预联盟权力,凌驾联盟之上成为女主。拓跋圭本人也是凭借母亲的部族贺兰部复国成功,他创业的敌人,诸如独孤刘氏诸部、贺兰贺氏诸部、慕容燕国,无一例外都是与拓跋部联姻的部族。这便是拓跋圭确立“子贵母死”制度的根本原因,不同于汉武帝的假想,外家部族对北魏皇朝的威胁实实在在。另外,拓跋圭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你是皇帝,皇帝无私事,无父母,有的只是天下,有的只是百姓。这条野蛮的制度,使得北魏帝国前期的君位传承井然有序,当这条制度被废除时,北魏亡国了。

野蛮的手段催生文明的效果,这就是集权与民主的差别,权力的集中可以办成许多民主国家无法想象完成的事情。一个女人与国家太平相比,孰轻孰重?但对一个女人来说,该是何等样的残忍?任谁也无法接受,谁能任由自己的亲生母亲被杀呢?太子拓跋嗣听到这条惊人的诏令时,满面流泪,哀泣不自胜,回到住处,整天整夜地哭号悲泣,“日夜号泣”。拓跋圭大为恼火,身为一国储君,不能为天下解忧,为百姓立太平,为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如何做帝国领袖!下旨召拓跋嗣入宫,太子东宫的左右亲信对拓跋嗣说:“太子,你不能去!皇上很气愤,你如果进去,恐怕出不来了。”拓跋嗣纯孝,对母亲孝,对父亲也孝,父皇召见,怎么能不去。侍从们连忙劝:“孝子事父,小杖则受,大杖避之。父亲处罚儿子,骂几句,打两巴掌,你得受着,往死里折腾,你得跑,万一把你打死了,你就陷皇上于不义,不如暂时回避一下,等皇上的怒气平定之后再进宫。”拓跋嗣一听,有道理。儒学是哲学,哲学是辩证的,我们不能教条式得去理解孔子,真正的儒学是辩证的儒学。

拓跋嗣逃往外地,随行的只有两名侍卫,王洛儿、车路头。王洛儿是平城人,忠谨,少善骑射,东宫属官,拓跋嗣在一次冬季游猎时,纵马踏冰渡河,连人带马一起掉冰窟窿里,王洛儿把拓跋嗣救出来,自己差点冻死,他和车路头都是拓跋嗣死

拓跋嗣前脚出平城,后脚宫廷就发生了一起杀父丑剧,作反的是拓跋圭的二儿子,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的母亲是贺太后的妹妹,论起辈份来,那是拓跋圭的姨母,人长得貌美如花,拓跋圭依附贺兰部的时候,一眼看上了,想纳为己有。草原民族不注重伦理,贺太后并没有拿伦理道德来反对,而是说了一句经典名言,“过美不善。太美的东西,一定有不好的地方。况且她已经有了丈夫,不可强夺。”一说这话,可能全天下漂亮女人会齐声反对,歧视美女,幸亏这话是贺太后说的,她也是靓女。其实贺太后并非单指女人,是指所有的事物,她的想法和王猛心心相通,王猛说过善始者不必善终,十全十美原本就是没有的事,太完美的东西必定有它不如意的地方,早晚会暴露出来。

拓跋圭当年意气正锐,锋芒在外,怎么会放过一个合心意的漂亮女人呢,派人把她丈夫杀死,纳为夫人,生下拓跋绍。这个儿子,拓跋圭好的地方一点不肖,坏的基因全部继承,为人凶狠无赖,游手好闲。喜欢在大街小巷里游逛,抢劫行人,剥光别人的衣服逗笑取乐。拓跋圭非常不满,曾经把他倒悬在井中惩罚他,奄奄一息的时候才把他拉上来,身为长兄拓跋嗣也多次教训责备他,拓跋绍本难移,恶习不改!

公元409年(北魏永兴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拓跋珪把贺夫人大骂一顿,并将其囚禁,准备处死,天黑推迟未决。贺夫人害怕,同这么多年,不知道丈夫什么样的脾气,满朝权贵说杀就杀,同甘共苦的刘夫人说赐死就赐死,弄死自己哪里会顾念夫妻情意,赶紧秘密通知儿子拓跋绍,要他来救。

怎么救?年仅十六岁的拓跋绍一不做,二不休,当天深夜,与帐下武士以及宫中侍卫几个人联络谋划,由宦官引路跳越宫墙闯入拓跋珪的卧室。这是拓跋圭自己结出的恶果,左右侍从因为拓跋圭末年的凶狠残暴,个个恐惧异常,可能都盼他死,没人打援手,只是高喊“有贼!”拓跋圭睡梦之中惊醒坐起,一摸弓箭腰刀都不在,被拓跋绍等人乱刀砍死,可怜肇基北朝一百多年基业的大魏开国皇帝终年只有三十九岁。

砍死父皇,拓跋绍紧闭宫门,第二天中午,皇宫的门还没开,拓跋绍谎称奉诏,把文武百官集合在端门之前,面向北方站立,从门缝中对大臣们说:“我有叔父,也有哥哥,你们打算听谁的?”说得大家愕然失色,一时间全愣住了,这都哪跟哪儿?问了半天,没一人回答。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南平公长孙嵩说话了:“拥护大王。”众人这才知道拓跋圭已死,又不明白死的原因,所以没人胆敢出声,平公拓跋烈放声大哭,转身离去。拓跋烈,是拓跋仪的弟弟,也就是从小苞拓跋圭长大的一家人。

魏都平城闹翻了天,朝野汹汹,人怀异志。肥如侯贺护到安城北,点起警报的烽火,贺兰部落的人都纷纷赶来,其他那些部落也都各自把旧有族人集合在一起。拓跋绍听说人心不定,便拿出大量的绸缎布匹,分别赏赐给王公以下的官员,希望以此收买人心,只有崔宏不接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拓跋圭并不得人心,没有人想为他报仇,但文武官员和各部落首领也不支持拓跋绍,他们似乎都在等待,等谁呢?太子拓跋嗣。

拓跋嗣听说都城发生事变,马上从外地赶回,白天藏在山里,晚上住宿在王洛儿家。王洛儿的邻居李道暗中给拓跋嗣供应食物。百姓有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得奔走相告。拓跋绍听说之后,逮捕李道,并把他杀了。拓跋绍收买人到处打听拓跋嗣的下落,打算杀他。

叔孙建的儿子叔孙俊是宫内的一名侍卫,和一个叫拓跋磨浑的皇室疏亲合谋迎接拓跋嗣,骗拓跋绍说,自己知道拓跋嗣藏身的地方,拓跋绍马上派手下的两个亲信和他们一起前往。叔孙俊与拓跋磨浑出城以后,便抓住那两个家伙前去拜见拓跋嗣,并把二人杀了,告诉拓跋嗣宫廷内外的消息。王洛儿即刻入城,往来平城之间,与各位重要的大臣取得联系,得到安远将军安同等人的大力支持,文武官员们听说了拓跋嗣的消息后,纷纷起来响应他,争先恐后地出城迎接。拓跋嗣来到城西,皇宫卫士抓住拓跋绍,押送给他。拓跋嗣杀掉拓跋绍和她的母亲贺夫人,并诛杀拓跋绍手下武士以及作内应的宦官等宫中人员,也就十几个人。其中最先刺杀拓跋圭的人,大臣们把他剁成肉酱吃了。

拓跋嗣回宫,即帝位,史称明元帝,追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后世太武帝拓跋焘于泰常五年改谥为道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改元永兴,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

拓跋嗣一改拓跋圭的独裁酷政,对部落贵族们做了让步,分给他们治理国家的权力,原来被罢官回家、不参预朝廷政务的公卿们,全部召集回来任用,命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山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坐在皇城止车门的右首,一起仲裁国家的朝政,时人谓之八公。北魏政局,经过拓跋嗣的耐心疏理,逐渐稳定下来。

回顾拓跋圭的一生,十六岁起兵复国,逐草四方,戎马一生,高柳城击败窟咄,弥泽湖大破刘显,千里破柔然,渡河灭匈奴,北攻高车,饮马北海,南下中原,大败强燕。为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呕心沥血,虑尽心机,奠定了148年北魏基业,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树立榜样,无论是忽必烈,还是多尔衮,从他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拓跋圭的影子。他是拓跋鲜卑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正当拓跋圭在民族矛盾困挠下焦头烂额,最终惨死时。在大江之南,以刘裕为首的中下级军官冲破门阀世族的束缚,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推翻士族豪强建立的楚国政权,在刘裕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号召下,四面出击,浴血奋战,用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大汉民族的英雄赞歌。请看下一集:“京口建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