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 子部 > 古代医书 > 四圣心源白话解 >

二·六气解·阳明燥金

<<回目录

明燥金

【原文】

燥者,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盛之家,肺金恒燥。太湿,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中气衰则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翻译】燥,明经的金气所转化的,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明经以燥金主令,胃土随从金转化燥,太经以湿土主令,肺金随从湿土转化湿。胃土的燥气,子气而不是本气,子气不能抵挡本气的旺盛,所以盛的病人,胃土长久的湿气,肺金的湿气,是母气而不是本气,母气不能抵挡本气的旺盛,所以盛的病人,肺金长久的燥。太经本为湿,明经本燥,燥气或者湿气调摄养息,在于中气。中气旺那么从湿土转化而来的辛金气从而使肺不受燥气的伤害,从燥金转化而来的戊土气从而使胃不受湿气的伤害,中气衰败那么不能相从而燥气或者湿气偏重,湿气胜过燥气,那么喝水减少并且吃饭也减少,小便不利并且小便失禁;燥气胜过湿气,那么饥饿快速而且容易口渴,水流逝的快速而且大便坚硬。

【原文】

易进而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明虽燥,病则太每胜而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是以仲景垂法,以少负趺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宜负而趺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翻译】气容易跃进但气容易消退,湿气胜过燥气往往比较多,燥气胜过湿气往往比较少,辛金转化为湿气,十分之八九,戊土转化为燥气,不到百分之二三。明经虽然燥,发病却是太经往往占优势而明经往往欠缺,土燥而且水缺损的,除了伤寒明承气证外绝无仅有,这是仲景传留后世的法则,少水小于趺土,则土能制水,为顺。缘于火占优势就土燥,水占优势就土湿,燥就克水,湿土却反而被水克制。水弱于土就有生命,土弱于水就死亡,使用少适宜弱而趺适宜占优势,因为土能胜过水,那么中气不衰败,没有中气不衰败而人死了的。

【原文】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湿为邪,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邪,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所谓邪居下,邪居上,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奥堂可阶而升矣。

【翻译】燥为寒或者热的中气,燥气上升就转化为火并且转化为热,燥气下降就转化为水并且转化为寒。反胃噎膈的病人,大便如同羊粪,胃土虽然湿但肠却燥。湿为气邪气,气的质喜欢下降,所以气的根源起源于脾土但表面上显现在膝踝。燥为气邪气,的本喜欢上升,所以去的根源起源于大肠但表面上显现在在肘腕。所谓邪气处在下面,邪气处在上面,一定的位置。然而上面的燥也是起因于下面的湿,中风的病人,血枯筋缩,他的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不燥。假若己土不湿,那么木气兴盛血流顺畅,骨弱筋柔,中风从哪儿来!医生识别了燥和湿的消退和增长,那么仲景奥妙的殿堂可以沿着台阶爬升了。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升而不已,积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