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十性十质有密切关系。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十床十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外乎邪正盛衰、十陰十陽十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影响着病证的虚实变化。所以,邪正斗争是疾病病理变化的基本过程,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消长盛衰的变化。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而形成了病机的虚实变化。
虚与实,体现了人十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邪气盛则实,十精十气(正气)夺则虚”?致病因素作用于人十体之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邪正是互为消长的,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随着邪正的消长,疾病就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本质,即虚与实的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虚与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实:所谓实,是指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实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实证。发病后,邪气亢盛,正气不太虚,尚足以同邪气相抗衡,临十床十表现为亢盛有余的实证。实证必有外感六十婬十或痰饮、食积、瘀血等病邪滞留不解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一般较短,如外感热病进入热盛期阶段,出现了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四大”症状,或潮热、谵语、狂躁、腹胀满坚十硬而拒按、大便秘结、手足微汗出、舌苔黄燥、脉沉数有力等症状,前者称“十陽十明经证”,后者称“十陽十明腑证”。就邪正关系说来,它们皆属实,就疾病十性十质来说它们均属热,故称实热证。此时,邪气虽盛,但正气尚未大伤,还能奋起与邪气斗争,邪正激烈斗争的结局,以实热证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都属于实证。
2.虚:所谓虚,是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理变化。虚所表现的证候,称之为虚证。或体质素虚,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伤十陰十损十陽十,导致正气虚弱,正气对病邪虽然还在抗争,但力量已经显示出严重不足,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所以,临十床十上出现一系列的虚损不足的证候。虚证必有脏腑机能衰退的特殊表现,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和慢十性十疾病过程中。如大病、久病,消耗十精十气,或大汗、吐、利、大出十血等耗伤人十体气血津十液、十陰十陽十,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十陰十陽十气血虚损之证。如崩漏,由于大量出十血,其症状除了出十血之外,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脉细等,称作“脾不统血”。就邪正关系而言,心脾生理功能低下,既有脾虚之证,又有心血不足之候,属虚证。
(二)虚实错杂
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病理变化。在疾病过程中,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由于疾病的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了人十体的正气;或因正气本虚,无力驱邪外出,而致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往往可以形成虚实同时存在的虚中夹实、实中夹虚等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1.虚中夹实:虚中夹实是指以虚为主,又兼夹实候的病理变化。如脾十陽十不振之水肿即属于此。脾十陽十不振,运化无权,皆为虚候;水湿停聚,发为浮肿为实。上述病理变化以虚为主,实居其次。
2.实中夹虚:实中夹虚是以实为主,兼见虚候的一种病理变化。如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常见实热伤津之象,因邪热炽盛而见高热、汗出、便秘、舌红、脉数之实象,又兼口渴、尿短赤等邪热伤津之征,病本为实为热,津伤源于实热,而属于虚,此为实中夹虚。分析虚实错杂的病机,应根据邪正之孰缓孰急,虚实之孰多孰少,来确定虚实之主次。
(三)虚实转化
疾病发生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经常发生变化,因而疾病在一定条件下也常常发生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
1.由实转虚:疾病在发展过程中,邪气盛,正气不衰,由于误治、失治,病情迁延,虽然邪气渐去,但是人十体的正气、脏腑的生理功能已受到损伤,因而疾病的病理变化由实转虚。例如,外感十性十疾患,疾病初期多属于实,如表寒证或表热证等,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护理失宜,或年高体弱,抗病能力较差,从而病情迁延不愈,正气日损,可逐渐形成肌肉消瘦、纳呆食少、面色不华、气短乏力等肺脾功能衰减之虚象,这是由实转虚。
2.因虚致实:所谓因虚致实,是由于正气本虚,脏腑生理功能低下,导致气、血、水等不能正常运行,产生了气滞、瘀血、痰饮、水湿等实邪停留体内之害。此时,虽然邪实明苎,但正气亦不足,脏腑亦衰,故谓之因虚致实。如肾十陽十虚衰,不能主水,而形成的十陽十虚水停之候,既有肾脏十温十化功能减退的虚象,又有水液停留于体内的一派邪实之象,这种水湿泛滥乃由肾十陽十不足,气化失常所致,故称之为因虚致实。实际上,因虚致实是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一种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
(四)虚实真假
病机的或实或虚,在临十床十上均有一定的征象。但必须指出,临十床十上的征象,仅仅是疾病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即现象与本质相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反映病机的虚或实。但在特殊情况下,即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十床十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的病理变化。虽然假象也是由疾病的本质所决定的,是疾病本质的表现,但它并不如真象那样更直接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往往会把疾病的本质掩盖起来。因此,我们要详细地占有临十床十资料,全面地分析疾病的现象,从而揭示病机的真正本质。
1.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之虚指病理变化的本质,而实则是表面现象,是假象。如正气虚弱的人,因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有时反出现类似“实,,的表现。一方面可以见到纳呆食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苔润、脉虚无力等正气虚弱的表现,同时又可见腹满、腹胀、腹痛等一些类似“实”的症状。但其腹虽满,却有时减轻,不似实证之腹满不减或减不足言;腹虽胀,但有时和缓,不若实证之常急不缓;腹虽痛,但喜按,与实证之腹痛拒按不同c所以,病机的本质为虚,实为假象,即真虚假实。
2.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病机本质为实,而虚则是表面现象,为假象。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十热内蕴、大积大聚等,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反而出现一些类似虚的假象。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之病人,一方面见到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等实证的表现,有时又可出现十精十神萎十靡十、不欲多言,但语声高十亢气粗,肢十体倦怠,但稍动则舒适;大便下利,但得泄而反快。究其本质,是实而不是虚。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都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临十床十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而应以运动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虚和实的病机。
二、十陰十陽十失调
十陰十陽十失调,是机体十陰十陽十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十陰十陽十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十陰十不制十陽十、十陽十不制十陰十的病理变化。十陰十陽十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由于六十婬十、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十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十陰十陽十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十陰十陽十失调又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十陰十陽十失调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不外十陰十陽十盛衰、十陰十陽十互损、十陰十陽十格拒、十陰十陽十转化以.,及十陰十陽十亡失等几个方面,其中十陰十陽十偏盛偏衰则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十性十质的寒热而表现出来。
(一)十陰十陽十盛衰
十陰十陽十盛衰,是十陰十和十陽十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形式有十陽十盛、十陰十盛、十陽十虚、十陰十虚四种。
1.十陰十陽十偏盛:十陰十或十陽十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病理变化。“十陽十盛则热,十陰十盛则寒”是十陽十偏盛和十陰十偏盛病机的特点。前者其病属热属实,后者其病属寒属实。
十陽十长则十陰十消,十陰十长则十陽十消,所以,“十陽十盛则十陰十病,十陰十盛则十陽十病”(《素问·十陰十陽十应象大论》)是十陽十偏盛或十陰十偏盛等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十陽十盛则热:十陽十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十陽十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十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十陽十盛则热是由于感受十温十十热十陽十邪,或感受十陰十邪而从十陽十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化火所致。
十陽十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十陽十盛而十陰十未虚的实热证。十陽十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十陽十气偏盛产生热十性十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十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故曰:“十陽十盛则热”;由于十陽十的一方偏盛会导致十陰十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十床十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十便短少、大便干燥等十陽十盛伤十陰十,十陰十液不足的症状,故称“十陽十盛则十陰十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十陽十盛。
但需要指出,“十陽十盛则十陰十病”,十陽十盛则十陰十虚。在病机上,必须分清十陰十是相对不足还是绝对亏虚。·邪客于十陽十而致十陽十盛,十陽十盛必损十陰十,但十陰十虽亏而尚未达到十陰十虚的程度,十陰十仅相对不足,其病机为十陽十盛而十陰十未虚。若十陰十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损,十陽十盛与十陰十虚并存或只有十陰十虚而无十陽十盛,则病机便从实热转化为实热兼十陰十亏或十陰十虚内热。
(2)十陰十盛则寒:十陰十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十陰十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十陰十寒过盛以及病理十性十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十陰十盛则寒多由感受寒湿十陰十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十陽十不制十陰十而致十陰十寒内盛之故。
一般地说,十陰十盛则寒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十陰十盛而十陽十未虚的实寒证。十陰十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十陰十偏盛产生的寒十性十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十陰十盛则寒”。由于十陰十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十陽十气,会导致十陽十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十陽十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十陰十盛所引起的,所以又称“十陰十盛则十陽十病”。
“十陰十盛则十陽十病”,十陰十盛则十陽十虚。从病机变化来说,十陰十盛则十陽十病虽然也可区分为十陽十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虚损,但是,由于十陽十主动而易耗散,而且十陰十寒内盛多因素体十陽十虚,十陽十不制十陰十所致。所以,实际上在十陰十偏盛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十陽十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为相对不足和绝对损伤。
2.十陰十陽十偏衰:十陰十陽十偏衰,是人十体十陰十精十或十陽十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十陽十气亏虚,十陽十不制十陰十,使十陰十相对偏亢,形成“十陽十虚则寒”的虚寒证。反之,十陰十精十亏损,十陰十不制十陽十,使十陽十相对偏亢,从而形成“十陰十虚则热”的虚热证。
(1)十陽十虚则寒:十陽十虚,是指机体十陽十气虚损,失于十温十煦,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变化。形成十陽十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十陽十气所致。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十陽十气不足,十陽十不制十陰十,十陰十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十陽十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十陽十虚为主,其中尤以肾十陽十不足为最。因为肾十陽十为人身诸十陽十之本。所以,肾十陽十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十陽十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十陽十气的虚衰,十陽十虚则不能制十陰十,十陽十气的十温十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十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十陰十寒内盛,这就是十陽十虚则寒的主要机理。十陽十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小十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所以,十陽十虚则寒与十陰十盛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所区别,而且在临十床十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2)十陰十虚则热:十胡十虚,是指机体十精十、血、津十液等物质亏耗,以及十陰十不制十陽十,导致十陽十相对亢盛,机能虚十性十亢十奋的病理变化。形成十陰十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十陽十邪伤十陰十,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十陰十,或因久病耗伤十陰十液所致。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十陰十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十陽十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十陰十虚之证,五脏俱有,但一般以肝肾为主,其他三脏之十陰十虚,久延不愈,最终多累及肝肾。五者之间,亦多夹杂并见。临十床十上以肺肾十陰十虚、肝肾十陰十虚为多见。因为肾十陰十为诸十陰十之本,所以,肾十陰十不足在十陰十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十陰十液不足,不能制约十陽十气,从而形成十陰十虚内热、十陰十虚火旺和十陰十虚十陽十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十陰十虚则热的表现。十陰十虚则热与十陽十盛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十床十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二)十陰十陽十互损
十陰十陽十互损,是指在十陰十或十陽十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十陰十陽十两虚的病理变化。在十陰十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十陽十虚,称为十陰十损及十陽十;在十陽十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十陰十虚,称为十陽十损及十陰十。由于肾藏十精十气,内寓真十陰十真十陽十,为全身十陽十气十陰十液之根本,所以,无论十陰十虚或十陽十虚,多在损及肾脏十陰十陽十及肾本身十陰十陽十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十陽十损及十陰十或十陰十损及十陽十的十陰十陽十互损的病理变化。
1.十陰十损及十陽十:十陰十损及十陽十,系指由于十陰十液亏损,累及十陽十气,使十陽十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十陰十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十陽十虚,形成了以十陰十虚为主的十陰十陽十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临十床十常见的遗十精十、盗汗、失血等慢十性十消耗十性十病证,严重地耗伤了人十体十陰十精十,因而化生十陽十气的物质基础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十陽十虚之候。这是由十陰十虚而导致十陽十虚,病理上称为“十陰十损及十陽十”。
2.十陽十损及十陰十:十陽十损及十陰十,系指由于十陽十气虚损,无十陽十则十陰十无以生,累及十陰十液的生化不足,从而在十陽十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十陰十虚,形成了以十陽十虚为主的十陰十陽十两虚的病理变化。例如,临十床十上常见的水肿一病,其病机主要为十陽十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津十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所致。但其病变发展则又可因十陰十无十陽十生使十陰十陽十日益亏耗,而见形体消瘦、烦躁升火,甚则瘛疯等十陰十虚症状,转化为十陽十损及十陰十的十陰十陽十两虚证。这是由十陽十虚而导致十陰十虚,病理—亡称为“十陽十损及十陰十”。
实际上,由十陰十或十陽十的一方不足导致另一方虚损,终究会导致十陰十陽十两虚,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这在脏腑,气血病理变化中是屡见不鲜的。因为肾十陰十为全身·十陰十液之本,肾十陽十为全身十陽十气之根,故十陽十损及十陰十、十陰十损及十陽十,最终又总是以肾十陽十、肾十陰十亏虚为主要病变。
(三)十陰十陽十格拒
十陰十陽十格拒,是十陰十盛至极或十陽十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十陰十气与十陽十气或十陽十气与十陰十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十陰十陽十格拒是十陰十陽十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十陰十盛格十陽十和十陽十盛格十陰十两方面。十陰十陽十相互格拒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十陰十或十陽十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壅遏于内,将另一万排斥于外,迫使十陰十陽十之间不相维系所致。十陰十陽十格拒表现为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1.十陰十盛格十陽十(真寒假热):十陰十盛格十陽十,是指十陰十寒过盛,十陽十气被格拒于外,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一种病理变化。如虚寒十性十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其证除有十陰十寒过盛之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细欲绝等症状外,又见身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身反不恶寒、面颊泛红,似为热盛之证,但与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并见,知非真热,而是假热。
十陰十盛格十陽十,又有格十陽十和戴十陽十之分,格十陽十是内真寒而外假热,十陰十盛格十陽十于体表(身反不恶寒)。戴十陽十是下真寒而上假热,十陰十盛格十陽十于头面(面赤如妆)。格十陽十和戴十陽十均属真寒假热证,其病机同为十陰十陽十格拒。实际上,疾病发展到十陰十陽十格拒的严重阶段,格十陽十证和戴十陽十证常常同时出现,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2.十陽十盛格十陰十(真热假寒):十陽十盛格十陰十,是指十陽十盛已极,阻拒十陰十气于外,出现内真热外假寒的一种病理变化。十陽十盛格十陰十是由于热极邪气深伏于里,十陽十气被遏,闭郁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其病机的本质属热,而临十床十症状有某些假寒之象,故又称真热假寒。如热十性十病发展到极期(十陽十明经证——白虎汤证、十陽十明腑证——承气汤证,及暑厥病等),即有十陽十热极盛之心胸烦热、胸腹扪之灼十热、口于舌燥、舌红等症状,又有十陽十极似十陰十的四肢厥冷或微畏寒等:热势愈深,四肢厥冷愈甚,所以有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之说。四肢厥冷是假象,系十陽十盛于内,格十陰十于外所致。
(四)十陰十陽十转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十陰十陽十失调还可表现为十陰十陽十的相互转化。十陰十陽十转化包括由十陽十转十陰十和由十陰十转十陽十,
1.由十陽十转十陰十:疾病的本质本为十陽十气偏盛,但当十陽十气亢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向十陰十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十性十外感十性十疾病,初期可以见到高热、口渴、胸痛、咳嗽、舌红、苔黄等一些热邪亢盛的表现,属于十陽十证。由于治疗不当或邪毒太盛等原因,可突然出现体十温十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十漓、脉微欲绝等十陰十寒危象。此时,疾病的本质即由十陽十转化为十陰十,疾病的十性十质由热转化为寒,病理上称之为“重十陽十必十陰十”。“重十陽十必十陰十”与“十陽十证似十陰十”不同,前者的“十陽十”和“十陰十”皆为真,后者的“十陽十”为真,而其“十陰十”为假。
2.由十陰十转十陽十:疾病的本质为十陰十气偏盛,但当十陰十气亢盛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十陽十的方向转化。如感冒初期,可以出现恶寒重发十热轻、头身疼痛、骨节疼痛、鼻塞流涕、无汗、咳嗽、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束表之象,属于十陰十证。如治疗失误,或因体质等因素,可以发展为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十陽十热亢盛之候。此时,疾病的本质即由十陰十转化为十陽十,疾病的十性十质则由寒转化为热,病理上称之为“重十陰十必十陽十”。“重十陰十必十陽十”与“十陰十证似十陽十”有本质的区别。
(五)十陰十陽十亡失
十陰十陽十亡失,是指机体的十陰十液或十陽十气突然大量的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包括亡十陰十和亡十陽十。
1.亡十陽十:亡十陽十,是指机体的十陽十气发生突然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一般地说,亡十陽十多由于邪盛,正不敌邪,十陽十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由于素体十陽十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等多种原因,或过用汗法,汗出过多,十陽十随十陰十泄,十陽十气外脱所致。慢十性十消耗十性十疾病的亡十陽十,多由于十陽十气的严重耗散,虚十陽十外越所致,其临十床十表现多见大汗淋十漓、手足逆冷、十精十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一派十陽十气欲脱之象。
由于十陽十气和十陰十精十具有依存互根的关系,亡十陽十则十陰十精十无以化生而耗竭。所以,亡十陽十之后,继之往往出现十陰十竭之变,十陽十亡十陰十竭,生命就告终了。
2.亡十陰十:亡十陰十,是指由于机体十陰十液发生突然十性十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一般地说,亡十陰十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十陰十液所致.也可由于其他因素大量耗损十陰十液而致亡十陰十,其临十床十表现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四肢十温十和、渴喜冷饮、身十体干瘪、皮肤皱折、眼眶深陷、十精十神烦躁或昏迷谵妄、脉细数疾无力,或洪大按之无力。同样,由于十陰十液与十陽十气的依存互根关系,十陰十液亡失,则十陽十气所依附而涣散不收,浮越于外,故亡十陰十可迅速导致亡十陽十,十陰十竭则十陽十脱,十陰十陽十不相维系而衰竭,生命也随之告终了。
亡十陰十和亡十陽十,在病机和临十床十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十陰十和十陽十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十陰十亡,则十陽十无所依附而浮越;十陽十亡,则十陰十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十陰十可以迅速导致亡十陽十,亡十陽十也可继而出现亡十陰十,最终导致“十陰十陽十离决、十精十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综上所述,十陰十陽十失调的病机,是以十陰十陽十的属十性十,十陰十和十陽十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来阐释、分析、综合机体一切病理现象的机理。因此,在十陰十陽十的偏盛和偏衰之间,亡十陰十和亡十陽十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十陰十陽十失调的各种病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进退和邪正盛衰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气血失调
气血是人十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病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生理机能的异常而反映出来。由于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其中尤以气病及血为多见。
气血失调的病机,同邪正盛衰,十陰十陽十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疾病病机的基础。
(一)气失调
气的病变,包括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生理功能减退等,具体表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气闭、气脱等几个方面。
1.气虚:气虚是指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气虚多见于慢十性十疾患、老年患者、营养缺乏、疾病恢复期以及体质衰弱等病变。其临十床十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脉细十软无力等症为重要特点。
各脏腑气虚的特点,多与其生理功能有关,如肺气虚的特点是“主气”的功能衰退;心气虚的特点是“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衰退;脾胃气虚的特点是“腐熟水谷”和“运化十精十微”的功能衰退以及中气下陷等;肾气虚的特点是“藏十精十”、“生髓”和“气化”、“封藏”以及“纳气”等功能的衰退等。
因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肺气虚直接影响元气的生成,故临十床十上所谓气虚证,多是指脾气虚和肺气虚以及脾肺气虚。
气虚和十陽十虚,虽然都是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减弱,但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减退,而十陽十虚则是在气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十陽十气虚少,所以气虚属于十陽十虚的范畴,气虚可发展为十陽十虚,但气虚则不一定十陽十虚。其区别在于:气虚是虚而无寒象,而十陽十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由于气与血、津十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及血和津十液,从而引起血和津十液的多种病变。如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和出十血,也可引起津十液的代谢障碍,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形成痰饮、水肿等。
2.升降失常:升降失常包括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
(1)气陷:气陷为气虚病机之一,是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陷多因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脾宜升则健,脾气虚,易导致气陷,常称“中气下陷”。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十宫脱垂、脱十肛十等,还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2)气脱:气脱是指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体内气血津十液严重损耗,以致脏腑生理功能极度衰退,真气外泄而陷于脱绝危亡之境。气脱有虚脱、暴脱之分:十精十气逐渐消耗,引起脏腑功能极度衰竭者,为虚脱;十精十气骤然消耗殆尽;引起十陰十竭十陽十亡者,为暴脱。如心气虚脱则心神浮越,脉微细欲绝;肝气虚脱则目视昏蒙,四肢微搐;脾气虚脱则肌肉大脱,泻利不止;肺气虚脱则呼吸息高,鼾声如雷;肾气虚脱则诸液滑遗,呼气困难。十陰十气暴脱则肤皱眶陷,烦躁昏谵;十陽十气暴脱则冷汗如珠,四肢厥逆等。
(3)气滞:气滞是指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气滞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使气机阻滞而不畅,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障碍所致,以闷胀、疼痛为其临十床十特点。由于人十体气机升降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故气滞多与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水亦行,气滞则水停。所以气滞可以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4)气逆:气逆是气机逆乱、失常之统称。气逆,主要指气机上逆,是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乱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逆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寒十温十不适,或因痰浊壅阻等所致。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肺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气逆,则肺失肃降,发为咳逆上气;胃气宜降则和,若胃气逆,则胃失和降,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肝主升发,若肝气逆,则升发太过,发为头痛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且又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等,属因虚而气逆。
(5)气闭:气闭是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闭多是风寒湿十热痰浊等邪毒深陷于脏腑或郁闭于经络,以致某一窍隧失其通顺之常所致。如心气内闭则谵语癫狂,神昏痉厥;胸肺气闭,则胸痹结胸,气喘声哑;膀十胱气闭则小十便不通;大肠气闭则大便秘结;经络气闭则关节疼痛等。其中以心闭神昏最为严重,一般所说的闭证,主要是指心气内闭而言。
(二)血失调
血的生理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血液的运行失常,以及血液濡养功能减退等几个方面。血失调包括血虚、血瘀、血热和出十血等。
1.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失血过多,如吐血、衄血、月十经过多,外伤出十血等使体内血液大量丧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时生成和补充;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导致生成血液的物质减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三是久病不愈,慢十性十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滞,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等,最终导致全身血虚。
血是维持人十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对人十体具有营养作用。因此,血液虚亏不能营养脏腑组织,必然导致全身或局部失于营养,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等病理变化。其临十床十表现以眩晕,面色不华,唇、舌、爪甲淡白无华为重要特征。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十精十能化血,所以血虚多与心、肝、脾、,肾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血虚与十陰十虚同属十陰十血不足,但血虚是虚而无热象,而十陰十虚是虚而有热象。两者在病机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血瘀:血瘀是指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的一种病理变化。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运迟缓,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人血,血寒而凝,或邪热人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血瘀的一种原因。
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在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寒十温十而不减,甚则可形成肿块,称之为症。同时,可伴见面目黧黑、肌肤甲错、唇十舌紫暗以及瘀斑、红缕等血行迟缓和血液瘀滞的现象。
血瘀反过来又可加剧气机的郁滞,从而形成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导致气滞的恶十性十循环。由于血瘀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病理上相互影响,所以血除有寒热之别外,常常出现血瘀兼气虚、血瘀兼气滞、血瘀兼血虚等病理改变。
3.血热:血热是指血分有热,血行加速甚则瘀阻的一种病理变化。血热多由外感热邪侵袭机体,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伤及血分以及情志郁结,郁久化火,火热内生,伤及血分所致。
由于血得十温十则行,故在血热的情况下,血液运行加速,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邪热又可煎熬十陰十血和津十液:所以,血热的病理变化,以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十陰十为其特征。
4.出十血:出十血是指血液溢于脉外的一种病理变化。其形成多由火气上逆,或热邪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瘀血停滞,或因外伤损伤脉络等,使血液不能正常循行而溢于脉外所致。出十血之候,随处可见,由于出十血部位、原因以及出十血量之多寡和血的颜色之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病理现象。
出十血过多,不仅可以导致血虚气弱,发展成为气血双虚,从而使脏腑组织功能减退:若突然大量失血,还可致气随血脱,甚则发生十陰十陽十离决而死亡。
此外,血的失常还包括血寒,血寒是血分有寒,血行迟缓的一种病理变化,多因寒邪侵袭或十陽十虚内寒所致,以肢十体手足麻木冷痛,心腹怕冷,腹有块痛,得十温十则减,女子月十经不凋为其病变特征。
(三)气血关系失调
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致气血同病。气对于血,具有推动、十温十煦、化生、统摄的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十温十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则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溢而出十血。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另一方面,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作用,在血液虚亏和血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脱逸。气血关系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和气血不荣经脉等几方面。
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气滞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气滞和血瘀,常同时存在。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运的障碍,而形成气滞血瘀,也可因闪挫外伤等因素,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在一般情况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十性十的作用。因此,气滞血瘀多与肝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其次,由于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则多先发生血瘀而后导致气滞。气滞血瘀,在临十床十上多见胀满疼痛,瘀斑及积聚症瘕等症。
2.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指气虚而运血无力,血行瘀滞,气虚与血瘀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气能行血,气虚则推动无力而致血瘀。轻者,气虚无力,但尚能推动,只不过血行迟缓,运行无力;重者,在人十体某些部位,因气虚较甚,无力行血,血失濡养,则可见瘫十软不用,甚至萎十缩,肌肤干燥、瘙痒、欠十温十,甚则肌肤甲错等气血不荣经脉的具体表现。
3.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是指因气的不足,固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导致咯血、吐血、衄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十血的病理变化。其中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而导致血从下溢,则可见崩漏、便血、尿血等病症。
4.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十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蜕的病理变化。常由外伤失血或妇女崩漏、产后大出十血等因素所致。血为气之载体,血脱,则气失去依附,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
5.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的生化无源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肌肤干燥、肢十体麻木等气血不足之证。
四、津十液失常
津十液的正常代谢,是维持体内津十液的正常生成、输布和排十泄之间相对衡定的基本条件。
津十液代谢失常,是津十液的输布失常、津十液的生成和排十泄之间失去平衡,从而出现津十液的生成不足,或是输布失常、排十泄障碍,以致津十液在体内的环流缓慢,形成水液潴留、停阻、泛滥等病理变化。
津十液的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平衡,其中与肺脾肾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肺、脾、肾等脏腑中,任何一脏或任何一种生理功能的异常,均能导致津十液的代谢失常,形成体内津十液不足,或是津十液在体内潴留,从而内生水湿或痰饮。
(一)津十液不足
津十液不足,是指津十液在数量上的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十毛十,失其濡润滋养作用,因之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变化。津十液不足多由燥十热之邪或五志之火,或高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或过用辛燥之剂等引起津十液耗伤所致。
津十液不足的病理变化,由于津十液亏损程度不同,而有伤津和伤十陰十之分。津和液,在十性十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津十液不足的病机及临十床十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津较清稀,流动十性十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十毛十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如炎夏而多汗,或因高热而口渴引饮;气候干燥季节,常见口、鼻、皮肤干燥;大吐、大泻、多尿时所出现的目陷、螺瘪,甚则转筋等,均属于以伤津为主的临十床十表现。液较稠厚,流动十性十较小,是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亦不易迅速补充。如热病后期或久病伤十陰十,所见到的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十舌干燥而不引饮,形瘦肉脱,皮肤十毛十发枯槁,甚则肉困、手足震颤蠕十动等,均属于十陰十液枯涸以及动风的临十床十表现。
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临十床十表现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津十液本为一体,二者相互为用,病理上互相影响。一般说来,轻者为伤津,重者为伤十陰十。伤津并不一定兼有伤十陰十,但伤十陰十则必兼有伤津,所以说伤津乃伤十陰十之渐,伤十陰十乃津枯之甚。
由于津血同源,故津十液亏乏或枯竭,必然导致十陰十血亏乏,出现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等津枯血燥的病理改变。若津十液耗损,使血液减少而血行郁滞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变,终致津亏血瘀。
气与津十液相互依附、相互为用。津十液的代谢,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有固摄和气化作用,可以控制和调节津十液的生成与排十泄。气也要依附于津十液而存在,如人十体津十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之形成气随液脱的危重状态。
(二)水湿停聚
津十液的输布和排十泄,是津十液代谢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津十液的输布和排十泄的功能障碍,虽然各有不同,但其结果都能导致津十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根本原因。
津十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十液得不到正常输布,导致津十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潴留,因而津十液不化,水湿内生,酿成痰饮的一种病理变化。导致津十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到肺的宣发和肃降、脾的运化和散十精十、肝的疏泄条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利等各个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脾的运化功能障碍。
津十液的排十泄障碍,主要是指津十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的一种病理变化。津十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津十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肺肾的功能减弱,虽然均可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着主宰排十泄的作用。
津十液的输布障碍和排十泄障碍,二者虽然有别,但亦常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其结果则导致内生水湿,酿成痰饮,引起多种病变。
总之,水湿停聚,主要形成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和水液潴留等病理变化。
1.湿浊困阻:湿浊困阻虽为肺脾肾等相关为病,但以脾不运湿为要。湿之为病最多,“其为害最缓,最隐,而难觉察也。……在经多见是肿而冷,或腰背强,头重如裹,或肢作困,为疮为疡,湿十性十缠十绵,或全身疼,浮肿、痹证、痿璧,种种为病;人里则气机壅塞,为胀为痞,或十温十十湿寒热、湿痰泄泻,为病不一”(《医原记略》)。
2.痰饮凝聚:痰与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津十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患的致病因素,导致复杂的病理变化。详见第七章病因,在此不再赘述。
3.水液潴留:水液潴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从而使水液潴留体内,而发为水肿。水液泛溢肌肤,则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则全身水肿。若水邪潴留腹腔,则腹肿胀十大,发为腹水。
气可以化水,水停则气阻。津十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潴留,可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心十陽十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水饮停于四肢,则可使经脉阻滞,表现为肢十体沉重胀痛等临十床十表现。
(三)津十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津十液与气血之间关系失调,其临十床十常见者,主要为水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及津亏血瘀等几方面。
1.水停气阻:水停气阻是水液停贮体内,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津十液的生成、输布和排十泄,依赖于脏腑气机酌升降出入运动,气行则水行。津十液的气化失常,则水液停聚而形成水湿痰饮,水湿痰饮阻碍气机运行,水停则气阻。如水饮阻肺,则肺气壅滞,失于肃降,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阻遏心气,致使心十陽十被抑,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则可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化呆滞、恶心呕吐等症;水饮停于四肢,则可阻滞经脉气血的流通,故除见浮肿外,尚可见肢十体沉困或胀痛等症。
2.气随液脱:气随液脱是由于津十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十液外泄,从而导致十陽十气暴脱亡失的气十陰十两脱的病理变化。气随液脱多由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十液所致。
3.津枯血燥:津枯血燥是指津十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津十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后天的水谷十精十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使津十液大亏,或十陰十虚痨热,津十液暗耗,均会导致津枯血燥,而见心烦、鼻咽干燥、口渴喜饮、肌肉消瘦、小十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
4.津亏血瘀:津亏血瘀指津十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变化。津十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液运行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从而使津十液大量消耗,则津十液亏少而血亦亏虚,使血液循行滞涩不畅,即可发生血瘀之病变,临十床十表现即可在原有津十液亏损不足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见瘀斑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