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十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六十婬十外邪致病的病理变化。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统称为内生“五气”。因此,所谓内生“五气”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十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十性十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
(一)内风的含义
风气内动,即“内风”。“内风”,是体内十陽十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因其病变似外感六十婬十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十性十,故名。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或十陽十热亢盛,或十陰十虚不能制十陽十,十陽十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故内风乃身中十陽十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十抽十搐等病理反映为基本特征。风胜则动,因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临十床十上称之为动风。
(二)内风的病理变化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十陽十化风、十陰十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
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多见于热十性十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十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临十床十上以高热、神昏、十抽十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十床十特征。
2.肝十陽十化风:肝十陽十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十操十劳过度,耗伤肝肾之十陰十,以致十陰十虚十陽十亢,水不涵木,浮十陽十不潜,久之则十陽十愈浮而十陰十愈亏,终至十陰十不敛十陽十,肝之十陽十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临十床十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3.十陰十虚风动:十陰十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十陰十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十陰十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十陰十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十床十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十动,以及十陰十液亏损之候。十陰十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十床十表现等方面与肝十陽十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十床十可见肢十体麻木不仁、筋十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十陰十血亏虚之候。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十精十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调和,血燥十动而生风。临十床十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
(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
外风为六十婬十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人。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人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这两种途径又可同时兼有。因外风作用部位不同,临十床十上可有不同的表现。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临十床十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十抽十搐等为主要特征。
二、寒从中生
(一)内寒的含义
寒从中生,又名“内寒”?“内寒”,是机体十陽十气虚衰,十温十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十陰十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内寒多因十陽十气亏虚,十陰十寒内盛,机体失于十温十煦而成。内寒多责之于心,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十陽十能达于肌肉四肢;肾十陽十为人身十陽十气之限,能十温十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十陽十气虚衰,则十温十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十陽十虚衰为关键。
十陽十虚十陰十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的病变,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且多与风邪、湿邪等相兼为病,或可因寒邪伤十陽十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十体,必然会损伤机体十陽十气,而最终导致十陽十虚;而十陽十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二)内寒的病理变化
气主煦之,十陽十虚则十陰十盛,机体十陽十气不足,十陰十寒内盛,失于十温十煦机体的作用,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十性十机能减退。以冷(畏寒、肢冷)、白(面、舌色白)、稀(分十泌物和排十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润(舌润,口不渴)、静(.十精十神状态安静、喜卧)为其临十床十特点,其中以“冷”为最基本的特征。
十陽十气虚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十温十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十陽十热不足之象;或因寒十性十凝滞,其十性十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滞,而现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十陽十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十温十化,从而导致十陰十寒十性十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如水湿痰饮之类,以致尿、痰、涕、涎等排十泄物证澈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
此外,不同脏腑的十陽十虚内寒病变,其临十床十表现也各不相同。如心十陽十虚则心胸憋闷或绞痛、面青唇紫等;脾十陽十虚则便溏泄泻;肾十陽十虚则腰膝冷痛、下利清谷、小十便清长、男子十陽十痿、女子十宫寒不十孕等。
(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
寒邪为病有内外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为六十婬十中之寒邪,其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十陽十,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十陽十气。则为“中寒”。寒邪侵犯人十体的部位,虽有表里内外、经络脏腑之异,但其临十床十表现均有明显寒象:内寒是机体十陽十气不足,寒从中生,主要是指心:脾,肾的十陽十气衰微,其临十床十表现以面色咣白、四肢不十温十、小十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为特征:因肾十陽十为人身诸十陽十之本,故内寒与肾之关系尤为密切:内寒必见虚象,而且虚象比寒象更为显著。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十陽十虚内寒之休,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人十体,积久不散,又能损伤人十体十陽十气,导致内寒。
三、湿浊内生
(一)内湿的含义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内湿”,即体内水湿停滞。内湿是由于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十泄津十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十液,津十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如是则水津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十陽十的十温十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因为脾十陽十虚衰,津十液不化,而且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主水液,肾十陽十为诸十陽十之本,故在肾十陽十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使脾失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反之,由于湿为十陰十邪,湿盛则可损伤十陽十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亦必损及脾十陽十肾十陽十,而致十陽十虚湿盛之证。
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虽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均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或为痰饮。内湿的临十床十表现以脾胃症状为主。湿留于内,可因体质、治疗等因素而有寒化、热化之分。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二者亦常互相影响。湿邪外袭每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脾失健运,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二)内湿的病理变化
湿十性十重着粘滞,多易阻遏气机,其临十床十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十体重着,也可出现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风寒湿邪,侵袭人十体,壅阻经络,可以致痉,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十抽十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湿为痉病原因之一。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十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湿浊虽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三)外湿与内湿的关系
外湿多由气候潮十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十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则是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十精十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生湿”,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虚,脾十陽十虚损,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
四、津伤化燥
(一)内燥的含义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内燥。,是指机体津十液不足,人十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出现以干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故又称津伤化燥。内燥多因久病伤十陰十耗液或大污、大吐、大下,或亡血失十精十导致十陰十亏液少,以及某些热十性十病过程中的热邪伤十陰十或湿邪化燥等所致。由于津十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十热便由内而生,故临十床十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
一般来说,十陰十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十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因为肺为燥金之脏,主气,司全身十精十血津十液的敷布。肺气虚弱,则水十精十不能四布而化燥,其病属虚。大肠为燥金之腑,主津,故肠胃燥十热,灼伤津十液,亦常致燥,多属于实。此外,肾总司一身的气化活动,若肾的气化失常,津十液不布,也可以导致内燥:故内燥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尤为重。
(二)内燥的病理变化
内燥病变,临十床十多见津十液枯涸的十陰十虚内热之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破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十便短赤等燥十热之象。;如,以肺燥为主则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则胃十陰十不足,.可伴见舌光红无苔;以肾燥为主,则为肾十陰十精十枯涸,伴见形体消瘦、发脱、齿槁,甚则经闭、痿厥;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总之,“干”是内燥的病理特点。在上焦则干咳,咽干口燥;在中焦则烦渴、呕呃;在下焦则便秘、经闭。
(三)外燥与内燥的关系
外燥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可发生于秋季的外感疾病,故称秋燥。外燥有十温十燥和凉燥之分。燥而偏寒者为凉燥,燥而偏热者为十温十燥。外燥偏重于犯肺,内燥多由高热、大汗、剧烈吐泻,或失血过多,或年高体弱,十陰十血亏损所致。临十床十上表现出一派津伤十陰十亏之候,如皮肤干糙、口干咽燥、十毛十发不荣、肌肉瘦削、尿少、便干等。内燥遍及全身,以肺、胃;大肠多见,伤及血脉,则与肝肾有关。
五、火热内生
(一)内火的含义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内火”,是由于十陽十盛有余,或十陰十虚十陽十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J.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十奋的病理变化。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十陽十,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十床十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内火的病理变化
1.人身之十陽十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十温十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十陽十气过亢,机能亢十奋,以致伤十陰十耗液,此种病理十性十的十陽十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十婬十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十陽十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十性十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十陽十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十精十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十陰十陽十、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十陽十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十陰十虚火旺:十陰十虚火旺属虚火,多由十精十亏血少,十陰十液大伤,十陰十虚十陽十亢,则虚热虚火内生。一般来说,十陰十虚内热多见全身十性十的虚热征象。而十陰十虚火旺,其临十床十所见,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十陰十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
总之,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实火者,多源于十陽十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十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虚火多由于十精十亏血少,十陰十虚不能制十陽十,虚十陽十上亢所致。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十床十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热(发十热,恶热,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红)、稠(分十泌物和排十泄物,如痰、涕、白带粘十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动(神情烦躁,脉数)。
至于各脏腑之火,详见于脏腑病机,在此从略。
(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
外火多由感受十温十十热之邪或风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临十床十上有比较明显的外感病演变过程。内火则为脏腑十陰十陽十气血失调或五志化火而致,其病变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无明显外感病史。但外火和内火又相互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如平素十陰十虚火旺或十陽十热亢盛者,感受六十婬十之后,内外十十交十十迫,常致五气从火而化。而外火亦可引动内火,如外火灼伤津血、引动肝十陽十、化火生风等。
总之,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因脏腑功能紊乱可以产生风、寒、湿、燥、火(热)的病理变化。由于这五种病理变化的名称与六十婬十中的风、寒、湿、燥、火(热)相同,且其部分症状亦与六十婬十中相应邪气的致病特点相类似,所以将内生病理与外来病邪区别开来,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统称内生“五气”。
内风与肝有关,虽有虚实之分,除热极生风属实外,余者如肝十陽十化风、十陰十虚风动、血虚生风等皆属于虚。肝十陽十化风和十陰十虚风动的病理基础均为肝肾十陰十虚,但肝十陽十化风多见于内伤杂病之中,以水不涵木、十陰十虚十陽十亢、上盛下虚为特征。十陰十虚风动,多见于十温十十热病后期,真十陰十亏损,肝失所养,十精十血不足,邪少虚多,虚风内动,故临十床十上以手足蠕十动或痪疚,伴有神倦、心中儋儋大动、齿黑、舌绛少苔、脉虚等为特征。血虚生风,因血不养筋,故以麻木、肉困、筋挛为特征,不若肝十陽十化风之十抽十搐、震颤和十陰十虚风动之手足蠕十动或瘐疯,内寒主要由于脾、肾十陽十虚所致,尤以肾十陽十虚衰为关键,其病理表现为十陽十虚内寒之本虚证,并可导致十陽十气不足、水湿内停之标实证。
内湿主要是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失健所致,即脾虚生湿,其病理表现以水湿内停为主,而内寒虽亦可形成十陽十虚水停,但以十陽十虚内寒为主。
内燥多因肺、胃、肾十陰十液不足,尤其是肾十陰十不足,其病理表现以“干”为主,可兼有轻微的十陰十虚燥十热之证。
火热内生也是临十床十上比较常见的病理现象。内火有虚实之分,通过脏腑的十陰十陽十失调而表现出来。虚火和实火的主要区别在于:虚火有明显的十陰十虚内热之证,热象较实火为缓和,伤津不显著,结合临十床十其他症状不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