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解析】
作为格律诗一种的五绝对于句中任何一字的平仄都是极讲究的,只有极少部位可平可仄。刘长卿的这首五绝,首二句泠泠为平声,当为平起之五绝,其正格应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这首五绝的平仄竟为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几乎全不受正格的约束,不按正格的要求限定每字的该平该仄。不论平仄之句叫拗句,全诗都不顾格式的限定,当然是用“通体拗句法”所写就的五绝了。刘公坡认为这种“拗句之诗,较谐平仄者为难。”“而五绝则句短字少,更不能轻易著笔。且亦须有曲折,有寄托,方为合法。”但“前人非学到功深,神而明之者,断不出此。”刘长卿是盛唐一位著名诗人,被时人称为“五言长域”,他的近体诗极讲究声韵对偶,这首《听弹琴》显系作者有意而且苦心创作的一种 “拗体”。
诗名“听弹琴”,首句用“泠泠七弦上”暗起。泠泠者,形容琴弹奏时所发出的声音给人的感受是“清越”的。七弦乃指琴的弦数,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古乐器,其弦为七根,以“七弦”代指琴,使人能获得对这一乐器更具体的意象。如此一解,这样首句就可意译为“奏出清越之音的有七根琴弦的 (古琴)上”,诗题“听弹琴”当已清晰地状写出来了。如此起句,自当比正咏弹琴为妙,且用“泠泠”状琴声的清越,开始就给人以美感,且又逗起了下句,“静听松风寒”。“松风寒”三字直承首句,明释“泠泠”,这个给人以清越感受的琴音极似风入松林,松涛阵阵,使人顿生凉意。这是在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暗表琴音的苍凉、凄清,使人们从“温凉感”中来体会这音色即逝极难状描的乐音形象,得以进入这一音乐世界。同时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语义兼及深符绝句辞简意丰的特色。“静听”二字则是在描写听琴者的绝思静虑,全神贯注地欣赏享受琴曲的入神形态,以听者的神态侧衬琴音和琴调的精妙。这寥寥五字竟从音、神、感多方面,多角度地状绘了琴音、琴曲,令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的炼字之精和状境之妙。
“古调虽自爱”三句承上一转,由上两句所咏唱的音乐世界折转到眼前的社会现实,这是承上启下之笔。从上两句的状写中,我们可见琴声“泠泠”,琴音高妙;琴曲幽清肃穆。但“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已是不合时尚的 “古调” 了,因此只能 “自爱”,也只好 “自爱” 了。一个“自”字,透出了诗人的孤芳自赏,也透出了“世乏知音”的无限感慨。接下的一句急转直下,“今人多不弹”,作者的愤懑,叹惋而又无可奈何借此五字倾泻而出了。这是在写实,从古沿至汉魏六朝以琴瑟弹奏为主的清乐,至唐代已逐渐被“燕乐”所取代,“燕乐”的演奏则是“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以从西域传入的乐器演奏为主,其乐曲也是“琵琶起舞换新声”。高雅的 “古调”也日益被这世俗时尚的“新声”所取代,诗人对这一流俗深深不满,于是就以诗代抒,发出了深深的感慨。这更是在“托物兴怀”,倾吐对自己“有吏干,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历代诗话》)的怀才不遇,雄图难展,又刚直难合时尚,屡遭贬谪,甚至曾一度下狱的感愤。以“古调”自况,高自称许,“虽自爱”则“多不弹”透出了不合时宜,不迎时俗的几多自赏,又几多 “所贵知音难”(刘长卿《幽琴》)的怨愤啊!三四句全用口语,语极平常实锻炼甚工且呈强烈对照,更显出了诗人题为听弹琴,而意乃感怀的写作意旨。
此诗全不顾平仄,通体用拗句写就。测诗人原意,似为一二句写琴声、琴曲及听琴人的神态,多用平声以求舒缓其调而力状其妙。三句五字四仄,则系用仄声的起伏多变又音节短促来表达诗意转换和借抒不平之气。四句一仄四平,则又借以表深深的叹惋。作者因内容和表意的需要而有意突破形式的藩篱。同时,此诗虽只寥寥20字,但宛转曲折又深蕴寓意。刘公坡评为,“意味深长,真令人百读不厌。”(刘公坡《学诗百法》)且举其为此法的代表诗作,当是慧眼独具的。
唐人极喜写作拗体诗。成就越高的诗人越如此。杜甫的七律《昼梦》,王维的五律《终南别业》,都是通体拗句诗。令大诗人李白叹颂不止的崔颢七律《黄鹤楼》前四句也全用拗体。读者如深加玩味,当能体会,这里就不多赘笔了。